1,睡不好觉?Nat Comm | 华中科技大学张珞颖/薛宇团队揭示激酶组调控昼夜节律机制
来源:精准医学与蛋白组学
多组学数据整合节律算法iCMod示意图
生物钟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,蛋白激酶对时钟蛋白的磷酸化调控决定了时钟运转速度,构成了昼夜节律的分子基础。近年研究发现约1/4能检测到的磷酸化位点都存在昼夜节律,证明了磷酸化这种节律性的变化不光存在于少数时钟蛋白上,而是广泛存在于蛋白质组中。
6月1日,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院张珞颖教授和薛宇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Integrated omics in Drosophila uncover a circadian kinome的研究论文。研究人员整合果蝇头部转录组、蛋白组和磷酸化组的多组学数据,通过使用开发出的多组学数据整合节律算法iCMod进行分析,深度揭示了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节律性变化调控机制。
阅读链接:
睡不好觉?Nat Comm | 华中科技大学张珞颖/薛宇团队揭示激酶组调控昼夜节律机制
2,Cell | 钱永佑/李勃兴合作发现神经元兴奋性稳态的调控机制
来源:BioArt
神经元的稳态可塑性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,如在觉醒-睡眠周期中,神经元放电出现持续性改变,其可通过稳态可塑性调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。稳态可塑性的异常也与自闭症等神经/精神疾病相关。
6月2日,中山大学李勃兴实验室与纽约大学Richard W. Tsien实验室合作,在Cell杂志发表文章“Neuronal inactivity co-opts LTP machinery to drive potassium channel splicing and homeostatic spike widening”,发现了兴奋性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。研究为近30年前提出的“稳态反馈环路”假说提供了完整的实证。